既能维持投资强度、又能发挥环境效益,在环保产业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前,不少地方政府就已经对其寄予厚望,纷纷出台各种规划;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支撑和手段,各地环保部门对推动环保产业也热情高涨。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仅各地的环保产业规划趋同、思路“老套”,地方环保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也感觉没有抓手,对于推动环保产业有些摸不着门路。
经过多次向地方、企业调研、座谈,《指导意见》可谓对症下药。“环保产业属性特殊,我们既要关注产业规模,更要重视质量和效益;而就其发展本身而言,环保产业正处在由装备制造向服务业转变的结构调整阶段,抓住了这个机遇,产业的容量和质量才能真正提高。”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司长赵英民表示,当前,环保部门抓环保产业,不能沿用或套用其他经济部门的思路,而是必须加强自身职能与现代化产业管理的结合,更多利用市场手段推动和引导环保产业发展,不断丰富产业发展的内涵并提高水平,最终的目标是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如何培育环保产业这个帮手?
不是规模,不是投资,产业结构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才是衡量环保产业发展水平的真正标志
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向新时期环境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环保工作如何更好地利用经济的、市场的手段是其中的重要课题,围绕建立规范有序、蓬勃发展的环保产业市场,近年来,系统内外都在不断地探索。
从目前不少地方出台的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看,培育发展环保产业依然普遍采用上项目、搞投资的套路。很多地方一提环保产业就是发展环保装备制造,投一笔钱,选技术、定设备和建设规模;一说促进环保产业,就是看拉来多少环保制造企业。这种计划式的思路往往和市场需求不能紧密联系,结果不尽如人意。
对此,赵英民指出,在污染治理设施密集建设期和环保产业发展的初期,这个思路对于迅速提高产业发展规模、加快治污设施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环境管理对环保产业的需求以及环保产业自身的发展,这种从前端入手的扶持思路应该予以调整。
不是规模,不是投资,产业结构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才是衡量环保产业发展水平的真正标志。输血不如造血。与其费力直接“插手”,还不如创造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